小鼠感染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机制、病原体-宿主相互作用及药物评价的重要工具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小鼠感染模型建立方法及其特点:
1. 呼吸道感染模型
-
流感病毒模型:通过鼻腔滴注流感病毒(如BALB/c小鼠),可模拟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。麻醉后滴注病毒悬液(10μL/鼻孔),病毒可扩散至气管和肺,适用于研究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。
-
**性支气管肺炎模型:使用肺炎克雷白杆菌,先通过氢化可的松和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,再皮下注射菌液。模型小鼠表现为呼吸急促、肺部炎症浸润,适用于***疗效评价。
2. 消化道感染模型
-
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(EHEC)模型:BALB/c小鼠经链霉素预处理**肠道菌群后,口服EHEC菌液。需通过**计数确定感染剂量,适用于肠道屏障功能及腹泻机制研究。
-
急性结肠炎模型:采用葡聚糖硫酸钠(DSS)诱导,小鼠自由饮用3% DSS溶液,3-5天后出现结肠黏膜溃疡、炎症细胞浸润,模拟人类溃疡性结肠炎。
3. 系统性感染模型
-
脓毒血症模型:盲肠结扎穿刺法(CLP)是经典方法,结扎小鼠盲肠远端并穿刺,导致腹腔感染和多器官衰竭,模拟临床脓毒症病理变化。
-
鼠疫模型:鼻腔滴注鼠疫杆菌(如201菌株),4小时后病原体扩散至血液和器官,可用于研究早期宿主防御和**载量动态。